中国建筑:以“中国智造”向建军九十周年献礼
从建国之初,投身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到1982年组建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担负起“共和国建筑业长子”的使命;再到今天名列“世界500强”第27位,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一代代中国建筑人以勇于担当的精神,拼搏奉献的情怀,履行着对党的忠诚、对使命的担当,对人民的热爱。如今,在建军九十周年之际,中国建筑以优质的工程、铁军的情怀、争先的精神向建军九十周年献礼。
由中建二局建设的南昌军事装备展示中心,是江西省纪念建军90周年的重点工程,也是我国第一个互动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建筑为中国人民建军90周年献礼的重点工程。军事装备展示中心以“红动赣江”为主题概念,分为空军装备展示区、陆军装备展示区、轻武器装备展示区三部分。8月1日,该中心空军装备展示区和陆军装备展示区免费向公众开放。
南昌军事装备展示中心形似一面飘扬的红色军旗,“军旗”长286米,旗杆高度29.3米,幕墙总面积9598平方米,展开之后面积比一个足球场还大。8249块三角形红色铝板通过三维坐标定点安装成一面迎风飘扬的军旗,给人以震撼的视觉上的冲击。这些三角板最大的约1.78平方米,最小的0.7平方米,大小形状各异。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色彩效果,项目几经对比,专门开辟一条生产线生产铝板,保证所有板色彩一致、品质如一;还在制作时特别加入了闪银效果,不仅不会在强烈的阳光或灯光下反光,还自带闪烁的星芒,同时进行了氟碳喷涂处理,防腐防锈,保持红旗常年鲜艳璀璨。
由于工程外形曲折起伏,无法采用常规幕墙安装方法,中建项目部经过研究论证采用U形槽和转接件来拼装三角铝板。平均下来,一块板至少要用三个点来固定,即25000多个固定点,而要让这么多点完美拼合出流畅的弧线,对每一个点的精密定位和准确安装都要求极高。中建项目部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从拿到设计图开始就运用BIM及法国达索CATIA等专业软件建设信息模块、提取参数、加工数据,得出每一个点的空间坐标;并为每一块铝板生成专门数字、字母结合的编号排号系统和二维码编码两套编码方式,贴在板的后侧,贯穿于铝板的下单、加工、运输、安装等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便于精准控制和现场安装。项目部还在施工队伍中选择出5批15名经验比较丰富的工人作为测量小分队,专门负责用GPS测好该点的定位,待安装好后立即对该铝板做复核测量,确认误差不超过2毫米。
展示区中的装备都是来自全国各大战区的退役军事装备,其中不乏许多屡立战功的“军中明星”。
“八一”前夕,中建一局建设的南昌市第一条城市主干道地下综合管廊——南昌青山北路综合管廊项目全面开始建设。从此,南昌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英雄城市,有了“利在千秋”的现代化管廊。
南昌青山北路综合管廊总长度约1.8公里,为三仓钢筋混凝土箱涵结构,标准断面宽9米,高4米,工期18个月。管廊建成后将容纳电力、通讯、燃气、给水管线,实现青山湖西岸市政管线全面入廊,全面解决该区域架空线网密集、市政道路反复开挖、地下新老管线布排混杂、事故频发等城市顽疾。
青山北路位于南昌市东湖区老旧城乡结合部,是南昌市南北向的交通要道,道路两侧是居民小区。青山北路管廊就是要在这条交通要道下面深2.8米-3.2米处修建一个宽9米、高4米的三仓管廊,将220KV电力、110KV电力、10KV电力、通讯、燃气、给水管线等市政管线全面收入其中。项目部面临的最大建设难题就不可以影响道路车辆正常通行和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项目部按照南昌市要求,将道路向另一侧拓宽6-8米,修建一条临时交通导改路保证双向4车道通车。即便如此,原本就拥挤的道路在每周一、周五的早晚高峰依旧拥挤不堪,项目部便安排所有员工转换身份,全员变身“临时交通协管员”,在每个易发生拥堵的路段疏导交通,确保车辆顺利通行。
交通问题解决了,现场问题又来了。由于处于老城区,施工现场空间“捉襟见肘”,管廊的常规放坡大规模开挖施工方式在狭小的空间根本行不通。项目部按照设计的具体方案最终采用拉森钢板桩支护体系,在1.8公里长的管廊地下打入9000根单根重1吨、12米长的拉森钢板桩进行竖向基坑支护,在施工区域两侧筑起一道铜墙铁壁后进行土方开挖,下挖至地下-1米和-4米时用10米长、单根1.7吨重的圆形钢柱进行上下两层横向支撑。大量钢板桩和钢柱的支撑限制了现场大型机械的使用,增加了施工难度,但是确保了整个施工的安全性,最大限度缩小了施工范围。万吨钢材组成1.8公里的长龙,成为建设“百年管廊”至关重要的环节。
青山北路是城市老道路,道路两侧的地上地下铺设强电、弱电、给水、排水、燃气等众多新老管线,并且部分管线年久失修,尤其是青山北路综合管廊全线为深基坑作业,基坑支护和降水难度大。全线KV高压电力箱涵等重大危险源,尤其有两处110KV高压钢管杆距离基坑边0.5米,有两处220KV埋地电力箱涵横跨综合管廊,均为重大危险源,一旦稍有偏差会造成高压电塔倒塌,危及现场实施工程人员生命安全,也会导致南昌市甚至整个江西省部分地区停电。怎么样才能做好这些管线的拆迁整改及重大危险源保护,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成为项目部施工组织协调、技术保护、施工安全的重大难题。项目部对原有的各类市政管线进行了多次全面排查,积极与南昌市城市规划部门沟通,根据物探图全线余条地下管线进行精准定位,根据现场真实的情况和设计单位沟通,调整管廊设计路线。项目部为确保万无一失,组织了多次专家论证,制定严密的实施工程的方案,管廊基坑全线均采用拉森板桩+钢管内支撑的支护体系,交叉口及复杂区段采用灌注桩+混凝土内支撑的支护体系,采用三轴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和高压旋喷桩土体加固,为工程顺利建设扫清了障碍,确保安全生产零事故。
青山北路综合管廊项目位于城区,绿色建造是重中之重。项目部制定了严格的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制度,施工现场出入口设置高效车辆冲洗设备,施工区域沿线设置自动喷淋设备,安排专人不间断清扫,最大限度控制施工区扬尘。做好施工现场扬尘控制的同时,项目部还突破了“门前三包”的传统管理模式,将扬尘治理工作扩展到施工区域以外,与南昌市环卫部门联动,配备两辆洒水车24小时在施工区域和周边道路洒水降尘,确保施工区内降尘不扩散、施工区外无扬尘,力争为周边的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做南昌城市环境的守护卫士,践行央企社会责任。
随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铭记光辉历史开创强军伟业——庆祝中国人民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7月27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历经三年多加固改造工程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向公众揭开了“面纱”,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人群。而它的建造者中建八局用三年的时光雕刻了承担着五千年军事史、战争史、兵器史的博物馆,用亮丽的“中建蓝”谱写了最强铁军“披肝沥胆,玉汝于成”的辉煌。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唯一的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军事博物馆(以下简称军博馆),被誉为首都“十大建筑”之一,是很多来北京的游客必经的一站。但自1959年建成以来,军博馆始终没进行改扩建,也是首都十大建筑中唯一不进行改扩建的工程。作为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为了确认和保证公众安全,改建、扩建、抗震加固成为当务之急。然而,这项工程面临着任务紧,现场可利用空间狭窄,要保证‘最大展厅、最多高支模、最大楼面承重’的高标准质量等难题,对整体项目工程项目施工执行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如何能确保“最大展厅、最多高支模、最大承重”的高标准质量发展要求,项目总工程师邵学军面对几个“最”字感慨地说:“中国建筑就要打造最精益求精的军博质量”。项目部攻坚克难,集思广益,完成国家专利10项,省部级工法4项。
本工程结构东西向长214米、南北向111.45米,共划分28个施工段。施工前,项目结合图纸中后浇带划分图,制定结构整体分块跳仓实施工程的方案,并组织北京市相关方面专家进行论证,保证每个仓位长度和在30米~45米之间,每个仓位在相邻仓位混凝土浇筑完成后7天浇筑。在保证结构自由伸缩的情况下,避免了留设后浇带为结构后续施工带来的各种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和进度影响。
本项目扩建工程地下一层,地上四层,除局部夹层外层高均超过8米,局部层高达24.3米,全部为高支模架区域,每米钢筋重达10吨,单根梁重240吨,堪比小型桥梁,可以用巨型梁来形容。项目部将高支模架施工作为整个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重中之重来控制,采用了新型模架体系---承插式盘扣脚手架支撑体系。这也是中建八局搭建了全国应用面积最大,用量最多的高支模。
为了还原50多年前的军博所使用的琉璃瓦,军博项目可谓是煞费苦心,找到拥有百年历史的厂家,按原尺寸定制打造,修复老馆琉璃瓦檐口,使其重新焕发光彩。为了延续老馆檐口建筑风格,同时体现时代风尚,项目部创新采用一种仿琉璃釉面陶板作为檐口装饰材料,在满足外观效果的同时,具备更安全、环保、耐久的特性。在研发过程中,项目部通过反复的调色、烧制、样板安装、设计调整,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完美的达到了预想效果。
从2014年6月4日开工之日起,项目全体人员夜以继日、顶风冒雪,通宵达旦、挥汗如雨,创造了令人们惊叹的“军博速度”,尽管受到重大活动、恶劣天气等因素对工期造成200余天的影响,但是中国建筑人却是用超强的毅力赶超进度,圆满的完成了工程节点,成功向八一献礼。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是我国专业化发展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全球排名第一的投资建设集团,也是我国建筑领域唯一一家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建总公司旗下中建七局、中建八局等为兵转工企业。跟随伟大祖国前进步伐,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国建筑积极做出响应国家战略,以 “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勇于担当的中建精神,拼搏奉献的铁军情怀,在国内建造了许多记录时代变迁、铭刻经济文化发展的经典地标,在房屋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勘察设计、国际工程承包等领域完成了众多经典工程。在我国,中国建筑投资建设了了90%以上300米以上摩天大楼、3/4重点机场、3/4卫星发射基地、1/3城市综合管廊、1/2核电站。据统计,每25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住的是中国建筑建造的房子。近年来,中国建筑建设了一大批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为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坚强支撑,成为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